随着数字经济和新业态高速发展,新就业群体呈现指数级增长,目前全国新就业规模已达1亿人左右。在上海,为市民提供最后1公里配送服务的活跃“饿了么”骑手,已经超过40万。在普陀,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人数已经超过了2万。
(相关资料图)
这部分数量庞大的群体,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既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守护者,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上海疫情期间,展现了新就业群体的磅礴力量。“站在政府的角度,我们不愿看到这些为城市保障辛勤付出的新就业群体,再出现疫情期间武宁路桥洞下打地铺的现象。”普陀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借助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管理好、服务好流动性强、机动性高的新就业群体,成了普陀区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服务的新抓手。
凝聚力:“圈粉”是关键
一份针对1782名新就业群体的随机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7%的新就业群体表示不会主动走进党群服务阵地。如何让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真正“圈粉”?
“他们最关切的利益和诉求,是我们基层党建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普陀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而如何打通针对这部分群体党群服务的“最后100米障碍”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选址贴近,要靠近群体的生活、工作区域;其二是需求贴近,要走进群体的痛点里,消除“不敢进”心态。
为此,区委组织部指导各街镇开展了新就业群体大摸底,通过排查走访和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收集新就业群体的底数和需求。“就餐、休憩、健身运动、职业技能提升是他们最亟需的几项共性需求。”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而区内万里街道的新村路661号,毗邻住宅区和大华虎城商圈,集聚了大量新就业群体在此办公生活。
党群服务中心一角
选址“近”生活,需求“进”人心。就这样,新村路661号这处389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全市首个开出的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也成为普陀区内新就业群体“饿了能就餐、累了能歇脚、休闲有书读、出行有保障”的集散中枢。
“在这里吃东西很便宜,如果有公益积分,还能免费兑换午餐,还有随时随地可以给我们充电的补给站,一分钟就能充满电去跑下一单了。”外卖小哥薛勇每天都要到新就业服务中心来好几趟。曾经于他们而言看似遥远的红色阵地、党建平台,成了如今他们心心念念的温暖“新家园”。
“在这里,我好像有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歇脚地,有一个让我安心的地方。”外卖员小李最近经过工友介绍,来到了服务中心。“一来就觉得很贴心,很多服务就好像是专门为我打造的,除了便利实惠的就餐、充电保障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连打篮球锻炼身体、入工会、读书观影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党群服务中心内的篮球场、换电站
就这样,凝聚力的“雪球”越滚越大。如今这里刚刚试运营不到一个月,就凝聚了1200余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