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桃浦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这里将建设成为上海市西北中心城区的新地标、产城融合发展的新亮点、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在“桃浦的明天更美好”的展望声中,一场波澜壮阔的转型升级奋斗就此展开。
(资料图片)
在这片勃兴热土的东北角,桃浦镇金光村抓住了“黄金机遇”,用一次特别的“新陈代谢”,“精雕细琢”了一条“拆、建、管、美”的蜕变之路。如今这里,成了村民们口中的“美丽家园”,也成了桃浦转型发展十年来,成功实现“腾笼换鸟”的一处缩影。
变革起点
源自于一次“新陈代谢”
十年前,提及金光村,人人都知道这里有个“民营小区”。乍一听是个住宅区,实际上却是一片由小工厂、小作坊、私房、棚户等组成的“城中村”。在桃浦镇东部地区的253亩土地上,53名承租人搭起了16万平方米的建筑物——无行政审批、无建筑施工许可、无基础配套设施,通通属于“三无违法”。
“走在里面,简直像是在拍‘地道战’,我们村民都不会轻易进去。会迷路不说,脏乱差的环境就足以‘劝退’了。”提及民营小区,村民们的回答异口同声。这里常年垃圾遍地,管线杂乱,平日里火灾隐患频现;几个公共厕所零星散布其中,生活排水排污不畅,雨后道路泥泞。2013年开展综合整治时的一份摸底调查显示:民营小区当时有252家企业,各类商业网点104家,外来人员出租户达2995间,外来人员总数约1.2万人。另一份数据则显示,承租人拖欠土地租用费和水、电费等约1400万元,村级资产存在流失风险。
彼时的“城中村”
民营小区作为招商基地,出租给部分村民及外来人员承包经营的模式,曾一度在金光村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然而,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桃浦镇驶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后,这种粗放低质的发展模式无疑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要革新,就要大刀阔斧。2013年,以普陀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区契机,金光村的全面拆违整治率先从民营小区开始了。
“当时的行动分多个小组攻坚,由区、镇和村各级领导干部牵头组成,党员冲在前面。”金光村党委书记杨绚华是当年参与拆违工作的一员。据他回忆,整个行动以综合整治为楔子,先进行清查治安隐患、查处无证无照店铺、排除消防隐患、整治黑车等,通过大量的摸排确定了建筑物的用途、面积和性质,一一约谈承租人,为后期拆违提供了完善的基础材料。
“而为了推动工作所提出拆违模式,成了当时的‘首创’。”杨绚华自豪地说道。他口中的“创新”指的是普陀区针对民营小区情况而成立的“大联动大联勤综合整治办公室”(简称“双联办”),即以桃浦镇和区公安局为主,联合工商、食药监、文化、城管等职能部门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有序分工,合力出击。
民营小区这块利益错综复杂的硬骨头,在“大联动大联勤”运作机制前逐渐消解,最终实现“自行清退、自行拆除、自行搬离”。正式启动拆违整治后,约16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仅仅用了七个月就拆除完毕,成了当年上海“五违四必”工作的典型案例。
而“双联办模式”,这种不同部门和条线间的协同作战方式体现出的“聚变能力”获得认可,如今已在普陀区各处推广开来,并在多个重大项目中发挥了作用。
辞旧迎新
“内外兼修”谋求转型发展
告别“旧模式”,金光村依托拆违整治等先后腾出了包括民营小区在内的数个地块;迎来“新挑战”:原先的土地都将被收储用作桃浦智创城的开发建设。少了这块经营性收入,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在何处?村民们的生活如何再上台阶?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面积并不占优势的金光村找到了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敲门砖”:将这次腾地转化为机遇,扩大视野,向外收购固定资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