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是今年3·15的主角之一。据央视财经报道,有消费者称,当前盲盒商品价格虚高,诱导过度消费、产品质量差等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做工只值30元的娃娃,做成盲盒,被炒到七八百元。还有所谓隐藏款的开箱玩法,花费不菲、反复抽奖只为所谓的“独一无二”,有消费者一次性斥资10494元买了106份盲盒套餐。
不得不说,盲盒确实火爆,有人说2021年是盲盒“破圈”之年。即便在上述报道中,许多年轻人都表达了对盲盒的喜爱,他们甚至会设置一面盲盒墙。这种执着,非盲盒消费群体是难以理解的。
早有专家指出,盲盒不纯粹是一种商品消费,更多是一种精神满足,甚至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让年轻人在行为上更冲动”。这都说明盲盒的营销模式和传统商品有区别,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传统的常识,很容易就被盲盒模式解构。
这就有可能造成种种问题,包括“30元娃娃卖七八百元”、“隐藏款吸金能力惊人”等。此前有盲盒企业联手餐饮,导致出现了食物浪费。信息不对称,是盲盒的卖点所在,但也有可能破坏共识性的商业规则。在节目里,很多盲盒玩家站出来表达一种反感,这种盲盒消费者的“背叛”,就源于他们对盲盒乱象的无法忍受。
盲盒是一种玩具类的产品,如果变成一种炒作游戏,走向“博彩化”“金融化”,就不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这些衍生出来的问题,也在提示盲盒必须要回归基本的商业伦理,比如货真价实、公开透明,解决基础的合理性问题。
比如盲盒虽然有收藏性质,但终究是玩具,相关厂家应当对溢价有充分的预估和把握,避免产生过大的价值错位。溢价过大、货不对板、质量参差不齐,既是自毁品牌、伤害消费者的信任,也给了投机炒作者空间,给了他们搅乱市场的机会。
新闻曝光后,有盲盒厂家宣布会加强品控,并重申不会参与二级市场炒作。这些是必要的,相关厂家应当吸取教训,保证与价格相匹配的产品质量,与市场炒作保持距离,避免盲盒模式引发更大的社会反感。
另外,监管层面对于盲盒这种有别于普通商品的新型消费,应当形成更清晰的规则。今年1月,上海率先出台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规定“单个盲盒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经营范围一般在生活消费、文艺娱乐等领域内”等。这些为盲盒市场划定了基本操作底线,从源头上堵住了诸多乱象。
盲盒的市场规则确实应该进一步细化,这既是便于监督,也是给盲盒厂家划出清晰的发展空间。盲盒种种问题的出现,或许有厂家意料之外的成分,监管层面划清边界,事实上也是便于盲盒厂家进行生产经营方向的调整,把行业拉回正确的轨道。
曾经“万物皆可盲盒”的说法,现在看越来越可疑。无论如何,市场规则和商业伦理不能“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