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歆、通讯员卓张鹏、张倩)旅游课程如何和思政有机融合?将思政融入旅游课堂会给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10月15日,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研讨会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兰州等地高校旅游管理类骨干教师齐聚,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去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记者了解到,在开展课程思政之初,由于缺乏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的总体设计,任课老师会直接将思政课的内容直接嫁接在专业课程里,比如先讲一段专业课,再讲一段思政课,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事实上,旅游管理和思政教育有天然的切合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邓爱民说,游山玩水、体验文化风俗本身就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两山理论”、生态理念、美丽中国等论述高度相关,教师们要挖掘旅游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课程思政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乡村旅游的特点为例,老师们讲“乡村旅游有古朴性”,学生们似懂非懂,如果讲乡村旅游要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配合发展旅游业振兴乡村的视频、文字资料,思政内容的加入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更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课堂生动不枯燥,玩手机的学生也没有了。”邓爱民说。
此外,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中的实践教学,也是思政教育很好的接入点。比如,师生深入传统村落进行调研、挖掘传统古村落中的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设计旅游推广方案等,都是可行的实践。
“科研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时间课堂也能如此。”邓爱民解读,深入田间地头,学生既能实地体验祖国河山,深入理解重要论述和政策的意义,也能运用专业知识,带来实际的成果和变化。
该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该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主办。
关键词: